
在很多以前只能靠人腦的任務中,神經網絡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所以Eric Bernhardsson決定研究一下將50000種字體放入神經網絡後會發生什麼。結果相當有趣。
為了讓人工智能能夠消化字體,他創建了一個字符柵格——每一個字符都放置在一個64×64像素空間中,這樣每一個字符就可以和其它字符進行直接對比。在這個過程中,他讓神經網絡創建他所稱的「矢量字體」——一種能夠單獨定義字體的抽象數學結構,詳情可以查看他的博客進行了解。
而對於得到的矢量,Bernhardsson還有更有趣的用途,他解釋說:
因為每個字體都是一個矢量,我們可以創建任意字體矢量並從中生成結果。我們可以……選擇一個字體矢量並通過隨機擾動生成新字體……我們也可以生成完全全新的字體。如果我們建立一個字體矢量分佈作為一個多元正態分佈的模型,我們可以從中隨機取樣矢量,然後看看它們會產生什麼字體。
所得到的結果即如文中圖片所示。這個神經網絡也相當聰明。比如說它學習到很多字體使用大寫字母作為小寫字母,然後它就聰明地根據其所創建字體的不同在兩者之間切換。
字體設計師們不要過於驚慌,神經網絡暫時還沒辦法取代你們的工作。但這個項目讓我們了解到神經網絡也能完成很酷的項目,也能多才多藝。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這是公開的地方,歡迎大家留言!!